找到相关内容6516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

    比较弱的意义上说,“第八识”不停在变化中。在印度大乘佛教本身,形而上学的趋向已经有很明显,其中特别是如来藏的思想。如来藏思想很早就在印度佛教经典中出现,如《大方广如来藏经》,《大方等如来藏经》,《...巨大挑战。虽然早年的梁漱溟对唯识宗保持排斥态度,后来他去了研究它,而他纠正了自己对唯识宗的看法。那时,梁漱溟明白了,历史上的空有之争完全基于教派之间的误解。虽然他本人不愿意放弃中国佛教的本体论,但是,...

    梅谦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973473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的三性说及其中道思想研究

    大类法,又细分成七十五小类。五类七十五法的理论模式表明,声闻佛教有用一个轴心理论去统摄佛陀教法和宇宙万有的意图,其思路与部派佛教以四谛来组织论典的作法是一样的。佛陀寂灭后佛教的义解歧出,尤其大乘兴起后...以思维方式的启发以及价值判断的准绳。如果说唯识三性说的骨架多来自声闻佛教的话,则其神髓多取法于初期大乘。   依俗谛来说,三界缘生诸法如梦如幻唯是假名;依真谛来说,圣智所行的不生不灭的毕竟空境是最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273506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

    ,即由于生死即涅槃、烦恼即菩提,因而不需要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。  (11)(新译)大乘佛教在心法之外,另立心所法;小乘并非如此;(旧译)大小乘均同立心法和心所法。  (12)(新译)心法、心所法“...32] 吕澂著《中国佛教源流略讲》,中华书局,1979年8月1版,2002年3月第7次印刷,第149页。  [33] 玄奘译,无著 造《摄大乘论本》,《大正藏》,第31卷,第151页中。  [34] 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1.html
  •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

    指真谛和俗谛,前者又名胜义谛、第一义谛或空谛,后者又名世谛、世欲谛或有谛。二谛理论,印度大乘佛教都讲,但诸派所言略有不同。窥基在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卷上本中说过,唯识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:“一、依三性...三车和尚”之诬、出家为沙弥的住寺、受具足戒的时间、入玄奘译场的时间,如此等等,都需要辨析。而其家世虽然明确,但其父的生平却不清楚。  窥基,戒名大乘基,俗字洪道,俗姓尉迟,宗出鲜卑族尉迟部,祖籍是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073524.html
  • 略论太武帝灭佛

    、部派佛教时期或是大乘佛教时期,无一不是以此为准绳、基石。依之修行,则可以成就佛道;违之,就会自取灭亡。佛教为何于十三世纪在印度灭亡,就其自身来说,是因为佛教徒抛弃了根本教义,使教理极端异化,佛教失去...,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,北京,昆仑出版社,2007年1月版453页。  ②李孝本,《南北朝之佛教》,台北,大乘文化出版社,1977年初版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卷,第164页。  ③同上书,165页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773530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——摄论师的佛性、一乘思想

    rdquo;,其根本立场在于瑜伽行派,最明显的体现是以三性为中心,这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。[14]真谛亦是依三性思想对大乘佛教进行其富有特色的诠释,但是后来的摄论师逐渐背离了其立场,而与“真常...见伊藤隆寿《大乘四论玄义の构成と基本的立场》,《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》第2号,1972年;同氏《慧均〈大乘四论玄义〉について(二)》,《印度学佛教学研究》第20卷第2号,1972年。   [6] 《涅槃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173538.html
  • 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

    担当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源泉。  根据太虚大师对佛教的分类,大乘佛教体系可以分为法性空慧学、法相唯识学、法界圆觉学三系。其中法相唯识学是重要一系。太虚大师学术思想命脉的承续者印顺导师在其前辈的基础上,又以...的阐述唯识观的著作,却在漫长的中国佛教历史上,不为教界与学界的重视,始终游离于学界的视野之外,又不为教界所重。这无疑印证了太虚大师对中国佛教现状的忧虑——大师的《评大乘起信论考证》中说:“日本人、西洋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473545.html
  • 隋唐佛教文化

    佛法。以后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,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,有“佛教第二故乡”之誉。此殆与我国僧俗两界人士究心于佛法义理密切相关。  佛理探究,自古以来即有僧伽、居士之分,虽无“研究”之名,而出于...语言学、历史学等多门学科,在宗教学界已呈后来居上之势。就佛法源流而言,佛教从印度本土向南、北方向分别传播,菩萨高僧,筚路蓝缕,而成北传大乘、南传上座二极,于今因缘增上,不断发展,已趋于世界佛法之域,可谓...

    [日]砺波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373652.html
  • 《肇论》解“空”之特质

    ”(3)。读诵了《旧维摩经》之后,方才“欢喜顶受,披寻翫味,乃言始知所归矣”。(4)僧肇终于在这里拨云见日,找寻到了生命的方向。于是毅然出家专事佛学,他“学善方等,兼通三藏”(5),深入研究大乘佛教...鸠摩罗什译出各类佛教经典七十四部,三百八十四卷;整理或注释了鸠摩罗什主持翻译并讲解的经典,尤其对大乘般若空宗的理论领悟极为深刻。“肇以去圣久远,文义舛杂,先旧所解,时有乖谬,及見什谘禀,所悟更多,因出大品之后...

    觉醒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473654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金刚般若的精髓,对禅宗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慧能曾明确表示其禅法是“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《坛经·定慧品》。 《楞严经》等大乘佛教经典也大力提倡澄明观照。《楞严经》卷10说,悟者“观诸世间...精灵,了了常明。   《金光明经》卷2:“佛真法身,犹如虚空。应物现形,如水中月。”此四句亦见于《合部金光明经》卷5。又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卷1:“智慧如空无有边,应物现形如水月。”  “应物现形,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